或許風雲最後幾章進展之快,許多故事情節不夠緊湊,出乎讀者意料,倒不是我才思枯竭,而是故意草草截稿,或許是再也看不到俠義小說的前景在何方,所以才草率了些,但後期整理、修改、添增大事記,編撰名人主要事跡等等諸多事不容懈怠,留予以後再說,到底有無空暇,倒要看我個人能不能堅持下去吧。

   其中還有許多細節本來需要整理改寫的,例如:李嘯雲在金人牢獄中見到徽、欽二宗時的情節需要添加,例如岳飛計賺劉豫,利用反間計除去這個傀儡也需多加筆墨去描寫,還有岳飛如何苦勸高宗趙構重用良才,還有李嘯雲最後是生是死描寫不夠,兩兄弟如何練就絕世神功也沒交代清楚,甚至注重“風雲交彙”如何打鬥激烈等等,也需要花時間去想像,深入細致地寫。

   全書原本預計230萬字結束,最終因為慘痛的結果,草草了事,只以188左右完結,實在對不住,過多不再重贅,我會在後期花精力與時間認真校對改寫的,謝謝大家。

   子木於2014年9月14日辰寫在最後

   這部小說本籌劃於十一年前,當時的我年輕懵懂,對金庸先生的小說充滿新穎與好奇,視為珍藏,一讀便愛不釋手,情難自禁。也可以說能有今日的毅力與興趣都啟蒙於金庸前輩,所以才有了這部小說的大體輪廓。

   可能有人要問我,為何想了十一年的小說還是寫成這樣,這點作為作者的我也覺得愧對各位讀者,最初的手稿與現在已經大致脫離,甚至許多故事與情節都被改動、刪節,後來因種種事由中土而輟,曾一度打算放棄寫小說的念頭,記得大概十年前,自己為了寫此部小說,沉醉痴迷於搜集史料,勤奮刻苦地研讀各種各樣的書籍,一有空暇就將古文詩詞,歌賦詞彙記在本子上,便於消化,應運到自己的寫作之上,那時的毅力直到現在想起來忍不住懷念,可惜自己曾一度墮落痴迷於荒度時間、無關緊要的玩樂上,變得懶惰、墮落,甚至叛逆,厭煩疲倦,數年的積累與心血付之東流。

   此書本欲取名《虎嘯龍吟》,但申請書名時提示已被注冊,也就無奈改為今日呈現在各位讀者的樣子,說來也算是題目與內容極其契合吧,《風虎雲龍》的主人公看似李吟風與李嘯雲兩人,其實還有韓世忠與岳飛,但我寫韓世忠與岳飛的故事與手法並未側重刻意地去描寫,而是通過第一主人公與第二主人公的經歷去描繪,這兩位人物乃是北宋末南宋初做出最大貢獻的民族英雄,傳於現世的故事較多,也難辨真偽,要說本人寫的是反應當時真實情況也不敢大言炎炎,至於李吟風、李嘯雲兄弟二人是不是韓世忠的義子,李吟風與岳飛之間的關系,李吟風與李嘯雲的兄弟感情,甚至畢雅涵是不是畢昇的後代等等,等等都代表本人觀點,讀者們切莫信以為真,但故事的背景與許多耳熟能詳的大事絕對是依據事實,個中情節略有誇張的手法,亦謹請各位見諒。

   換而言之,那個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的人,難道就不可能存在本故事中的情節與人物了嗎?小說終歸是小說,絕不是要向世人當作判定那個時期的依據,或許韓世忠當年只身一人潛入睦州清溪幫源洞一帶,偶遇的那位農婦正是小說中李吟風、李嘯雲的母親呢?韓世忠是大英雄,功績自然為歷朝歷代記錄下來,岳飛更是尤甚,若不是因清朝,也就是後金(愛新覺羅氏執掌的封建政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朝代)的忌諱與禁止,岳飛的名望遠比今日關羽要響亮得多,當然全球各地,單供奉關羽的廟宇祠堂就已經超越了孔子,不過這也是個人猜測,古賢仁士非我這等小民胡亂揣測。但想關羽論武力不及呂布,甚至不敵典韋,論戰功也不及當時的趙子龍,當時記載趙雲冠以常勝將軍之稱,兵法嫻熟,槍馬精通,史料曾評價要是此人與呂布相逢,定戰個平分秋色……就連計謀方面,關羽也不敵陸遜與呂蒙,這位武聖為人驕傲自負,才大意失荊州,丟了性命,唯有丹心一片效忠劉備這個偽皇叔,落得英雄末路。也就因他那義薄雲天的襟懷,為後世津津樂道。不過相比岳飛,不能說遙不可及,但也不堪伯仲之間吧?岳飛被南宋熙宗趙睿、甚至元朝表彰為“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取得戰功占“中興十三戰功”居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不勝枚舉,歷經大小一百多次,未嘗敗跡,是封建時代的奇跡,足可稱其為“戰神”,但他未能一展抱負,收復失地,落得忠良被奸佞陷害枉死的慘痛結局,而當時他原本不願意再從廬山下來出戰金人,知道趙構與秦檜為首的主降派反復無常,另一方面,趙構與秦檜忌憚岳飛怕一舉北上,收回失地,迎回欽宗趙桓,(原是二聖,但徽宗趙佶含恨早死,趙桓也於公元1145年抱憾而死)趙構擔心自己皇位不保,這才假借秦檜之手除掉了岳飛,相比關羽的忠心與大義,岳飛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心知此去萬不能成功還是被趕鴨子上架,引頸自刎般地中了圈套,這等悲壯事跡難道不足以稱其為“武聖”麼?他戎馬一生,戰功無數,從不邀功,熟練運用兵法卻從未親自撰著兵法,被尊敬為民族英雄,當然兀術也是民族英雄,不過他是女真人的民族英雄,這一點我依舊信奉金庸先生的觀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去批判哪一方,詆毀哪一個民族,也不渲染“唯漢獨尊”,采用中庸兩面的手法描寫兀術代表的侵略者們,相對現在的泱泱華夏而言,漢人、西夏人、契丹人、吐蕃人、大理人等都是一家,民族親和,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美好願望而評判雙方,絕無憤激地批判誰正誰邪。

   岳飛含冤而死,視為相續至清朝之間都受尊敬的大英雄,不少皇帝為他修祠堂,蓋廟宇,香火祭奠,效摹英烈。他從不居功自傲,因為沒有妄自尊大,具備“兵聖”的才能,卻沒有半篇兵法流傳後世,或許是當時秦檜禁嚴封閉的緣故,關於岳飛的著作或書籍都遭到滅頂之災,化為烏有,後來趙熙宗繼位第一件是就是為岳飛平反,岳飛的孫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是搜集一些仁義之士知悉岳飛身前的故事與著作整理出來《武穆遺書》,留下為數不多的經典詩詞賦文,從他的才情與能力來看,文武雙全,是當時無人能及的,之所以他會成為民族英雄,至關重要的就是他的精忠報國的意念不改,明知打敗金人最後免不了被自己的主子所嫉妒落得一個身敗名裂,還是選擇默默承受,萬人唏噓,舉世悲愴。而與他相比,韓世忠更冤了,同樣功勞知著,同樣大智大勇,就連功勞也足可與岳飛相提並論,也未沾沾自喜,撰寫編著兵書,就連岳飛下獄,韓世忠冒死向皇帝求情,差點被秦檜嫉恨,引來殺身之禍,若不是韓世忠向趙構表明心跡,將自己的雙手給他看,打動了趙構,說不定韓世忠也會遭到岳飛一樣的下場,也可能是韓世忠沒被自己殺,才沒有岳飛一樣的名望吧?自古奸臣害忠良,死者長已矣,或許這才成就了岳飛的名聲。但他的冤情再次遭到清廷長達二百九十余年的禁錮,自然遠不及一直倍受追捧的關羽了,“武聖”一名,只知有關羽,卻決計不提岳飛,韓世忠,嘆矣!哀矣!悲呼!

   言歸正傳,本書許多故事依據真實歷史而寫,中間情節雖有增減,但也是為了此部小說情節需要所致,但請尊敬歷史,還歷史一個真正的清白,免再受世人戕害與冤辱,這才是當下所提倡的“中國夢想”,中國有自己的優良傳統,為何不以傳統的文化入手,傳統文化很多,比如文字,現代人大多數提筆忘字,“書到用時方恨少”,就連一些成語典故也忘得一干二淨,隨處聽到的卻是污言穢語。教育下一代人不應該從現在做起,而是自己做起。

   小說的形式就是不局限於真實與虛構,可以用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人際關系,真實的感情等,原本這部小說是本人開山之作,故事情節也可以再詳細些,再深動些,再將人物刻畫的清晰真實些,但那樣發展與描寫下去,便要大加篇幅與章節了,不止多人曾建議本人將章節增加,字數運用精妙,每章三千到五千足矣,但本人毅力不夠了,心勁也大不及以前了,礙於緊張的生活壓力,也就沒有時間去修改,以至於拖延了十一年之久才完成,實在惋惜哀嘆,而投稿無門,又不想將這麼好的故事就此湮滅掉,所以繪成文字將它呈現在大家面前。至於為何要說這部小說是本人開山之作,原因就是它籌劃時間跨度較長,反而讓《元上草》提前面世,原因是本人耐心不足,性情急躁,生怕兩個故事混淆,所以草草地寫了出來,只做了些簡單的修改,還請見諒。當今社會都在強調人活於世就要懷揣夢想,大膽追逐嘗試,我也堅信這一信念,而且不能在不遠的將來回首往事而心存抱憾。

   小說的主角多少與作者有相似的地方,甚至許多性格都反映了真實的自己,我也供認不諱,人無完人嘛,小說中的人可能要比現實的自己要完整,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既是虛構出的人物,多少也幻想能成為主角那樣的英雄,或是快意恩仇,或是俠肝義膽,可惜本人不擅交際,不喜喧鬧嘈雜的環境,甚至與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存有臆想夢幻也屬使然。既然不善言辭,那就用我個人獨有的方式表達,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未能顧忌全面,還望不吝賜教,謝謝!

   如有意見或是批評請各位讀者大膽踊躍參與投稿,本人郵箱:[email protected],或是以書信的方式來往,我會虛心接受廣大讀者的寶貴意見,好的繼續發揚,有需要改進或是不能盡然的地方,定會虛心改正。至於小說我後期還會修改,待我穩定之後,再作打算。

   甲午馬年三月二十三日亥時三刻

   子木

Advertising